外事不决问英国?以土制俄、以日制俄皆能取胜,英国为何总能选对
在国际事务中,当选择变得棘手时,许多人会想起土耳其国父凯末尔的那句提醒:和英国站在一起,因为英国人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判断。从19世纪的黑海争端到现代的全球冲突,英国多次通过巧妙结盟,成功遏制俄罗斯的扩张野心。
这种外交智慧,不仅体现在以奥斯曼土耳其和日本为盟友对抗俄罗斯的经典案例中,还延伸到更广泛的欧洲和亚洲格局。但英国的这些选择,究竟是基于什么逻辑,才能屡屡取胜?而面对当今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这种能力还能否延续?
英国的制俄绝招:联土扼黑海
19世纪中叶,欧洲列强围绕黑海地区的控制权展开激烈角逐,英国则通过支持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来有效阻挡俄罗斯帝国的南下扩张。这种策略的核心在于维护欧洲大陆的权力平衡,同时保护英国自身在近东的贸易和战略利益。俄罗斯从18世纪末开始逐步蚕食黑海周边土地,特别是在1730年代后,通过多次俄土战争占据了克里米亚半岛和部分格鲁吉亚地区,这直接威胁到奥斯曼帝国的生存,并可能让俄罗斯掌控黑海出入口,进一步影响地中海航线。
英国的干预最初体现在外交层面。1841年,英国推动签订伦敦海峡公约,限制俄罗斯军舰通过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这为奥斯曼土耳其提供了重要保障。1853年,当俄罗斯以保护东正教徒为由,占领奥斯曼控制的达努比亚公国时,英国与法国迅速结成联盟,于次年3月正式对俄宣战。
这场冲突迅速升级为克里米亚战争,持续至1856年。英国的军事行动聚焦于摧毁俄罗斯在黑海的海军力量,特别是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英国海军在战争初期轰炸了敖德萨港,切断了俄罗斯的海上补给线,并确保盟军部队顺利登陆克里米亚半岛。
在陆地战场上,英国军队参与了多场关键战役。1854年的阿尔马河战役中,英国步兵成功击退俄罗斯的进攻,尽管损失不小,但这稳定了盟军的阵地。随后在巴拉克拉瓦战役中,英国轻骑兵旅的冲锋虽以失败告终,却成为战争中著名的英勇篇章,暴露了俄罗斯后勤的薄弱。战争的高潮出现在1855年,盟军围困塞瓦斯托波尔长达近一年,最终法国部队攻克马拉科夫堡垒,导致这座要塞陷落。俄罗斯海军遭受毁灭性打击,黑海舰队几乎全军覆没。英国不仅在战场上出力,还在后勤方面引入创新,如改善医疗条件,这帮助盟军维持了战斗力。
战争结束后,1856年的巴黎和约标志着英国策略的成功。和约规定黑海为中立水域,俄罗斯禁止在该地区驻扎军舰,并被迫归还部分领土,包括多瑙河三角洲和南比萨拉比亚。这不仅让俄罗斯在黑海的扩张野心受挫长达数十年,还确认了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完整,并由西方列强担保基督教徒在帝国内的权利。英国通过这一系列行动,避免了俄罗斯渗透巴尔干半岛的风险,因为俄罗斯的斯拉夫人亲缘关系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欧洲动荡。
然而,这种联土制俄的模式并非一成不变。1877年,俄罗斯再次发动俄土战争,几乎攻克奥斯曼首都君士坦丁堡。英国及时派出海军舰队进入博斯普鲁斯海峡,施加压力,迫使俄罗斯在柏林会议上做出让步,放弃部分征服目标。这次干预再次突显了英国海军的优势,以及其在维护近东平衡方面的精准把握。
奥斯曼帝国虽已衰落,但作为缓冲区,能有效消耗俄罗斯资源,而英国则通过远程操控,避免直接卷入过多陆战。这种策略让俄罗斯在西方扩张上多次碰壁,直至19世纪末。但当法国在拿破仑领导下崛起,企图统一欧洲大陆时,俄罗斯的角色发生了转变,英国是否会调整立场,转而与其结盟呢?
联俄抗法:从敌到友的华丽转身
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试图通过大陆封锁政策扼杀英国的经济命脉,英国则灵活调整外交,转而与俄罗斯结成同盟,共同对抗这一威胁。这种转变体现了英国外交的务实原则:根据形势变化,选择合适的伙伴来维持欧洲平衡。
1806年,拿破仑颁布柏林诏令,禁止欧洲大陆与英国贸易,这直接打击了英国作为岛国的贸易依赖。俄罗斯虽在1807年蒂尔西特和约后表面上加入封锁,但经济利益驱使下,继续暗中与英国通商,破坏了法国的计划。
英国抓住这一机会,推动反法同盟的形成。早在1805年,英国与俄罗斯、奥地利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虽初战不利,但为后续合作铺路。1812年,当拿破仑因俄罗斯违反封锁而率军东征时,英国通过外交鼓励俄罗斯抵抗,并在其他战线牵制法国。俄罗斯采用焦土战术,结合冬季严寒,摧毁了拿破仑的60万大军,仅剩不到10万人撤退。这场惨败成为拿破仑帝国的转折点,英国与俄罗斯的同盟关系随之强化。
1813年,英国、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组建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战役中大败法国军队,迫使拿破仑退回本土。英国海军确保了盟军补给线的安全,而俄罗斯陆军在东线持续施压。1814年,同盟军攻入巴黎,拿破仑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
1815年拿破仑短暂复辟期间,英国与俄罗斯再次联手,形成第七次反法同盟,最终在滑铁卢战役中彻底击败他。英国首相威灵顿公爵指挥的联军,与俄罗斯的战略配合,确保了欧洲秩序的重建。1815年的巴黎和约结束了战争,法国被削弱,英国的贸易网络得以恢复。
英国在这一过程中的补贴和外交激励,促使俄罗斯积极参战,避免了自己大规模陆战的负担。这种“联合次强对抗最强”的原则,让英国巩固了海上霸权。俄罗斯虽在战后获得部分利益,但其东方扩张很快引起英国警惕。从1858年起,俄罗斯从中亚汗国和中国清朝手中夺取大片土地,包括外东北和外西北,总面积达数百万平方公里。
以日制俄:东方战场的巧妙借力
面对俄罗斯在远东的快速扩张,英国转向亚洲,通过与日本结盟来间接遏制其野心,守护自身在中国的贸易利益。19世纪末,俄罗斯从中亚扩展到太平洋沿岸,1858年至1881年间,从清朝割走外东北和外西北等地。1896年中俄密约允许俄罗斯在东北修建铁路,1898年又租赁辽东半岛,将舰队基地移至旅顺。1900年八国联军期间,俄罗斯占领东北全境,这威胁到英国在华的商业机会和开放市场原则。
1902年,英国与日本签订英日同盟,这项协议规定,如果日本与俄罗斯开战,英国保持中立,但若第三方介入,英国将提供援助。这有效威慑了俄罗斯的潜在盟友,如法国,避免了多线冲突的风险。日本借助同盟保障,于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先发制人袭击旅顺的俄罗斯舰队。英国在情报方面发挥作用,通过在印度和中国的情报网络截获俄罗斯通信,并与日本共享,帮助日本占据情报优势。日本海军在对马海峡战役中歼灭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陆上则攻克旅顺要塞,迫使俄罗斯求和。
1905年的朴茨茅斯和约结束了战争,日本获得辽东半岛、南满铁路控制权和萨哈林岛南部,俄罗斯撤出东北。这大大削弱了俄罗斯在太平洋的出海口野心,并保护了英国在中国的贸易特权。如果俄罗斯控制东北,英国的商业利益将严重受损。英日同盟还提升了日本的国际地位,成为亚洲新兴力量,间接平衡了俄罗斯的影响。英国通过借力日本,避免直接军事介入,却达到了遏制目的。
联俄制德:从一战到现代的持久智慧
一战和二战中,英国再次与俄罗斯及后来的苏联结盟,对抗德国的扩张,这延续了其外交的灵活传统。一战时期,英国、法国和俄罗斯组成三国协约,对抗德国主导的同盟国。俄罗斯在东线牵制大量德军,尽管1914年的坦能堡和马祖里湖战役失利,但1916年的布鲁西洛夫攻势分散了德军从凡尔登的压力,帮助协约国稳住西线。1917年俄罗斯革命导致其退出战争,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约,割让土地,让东线空虚。但英国通过海军封锁和中东战役,如加里波利和美索不达米亚行动,维持整体压力,最终在1918年与美国等盟友赢得胜利。
二战中,1941年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苏联后,英国立即与其结盟,通过租借法案提供坦克和飞机等物资,帮助苏联在前线抵抗。英国的援助缓解了苏联早期压力,并在北非和意大利战线分散德军。1941年12月的苏联反攻和1942-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转折了东线战局。英国的战略轰炸和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与苏联推进相配合,最终于1945年5月迫使德国投降。
二战后,英国影响力虽减弱,但其选择智慧延续到现代冲突。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时,英国冻结伊拉克资产,并派舰队进入波斯湾,推动美国组建联军。英国贡献5.3万部队,包括第一装甲师,在地面战中摧毁数百辆伊拉克坦克,协助解放科威特。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英国率先提供军事援助,如标枪和NLAW反坦克导弹,总援助达128亿英镑,包括78亿英镑军援。
股票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