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上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气氛庄重而温暖。伴随着血液分离机规律的转动声,一份承载着新生希望的“生命火种”正从普陀公安分局石泉路派出所民警戴灿的臂弯中缓缓流出。经过近五个小时的采集,200多毫升珍贵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功分离,它们将即刻被送往千里之外,为一名素昧平生的血液病患者带去重生的曙光。戴灿,这位年轻“95后”的人民警察,也因此成为上海市第750例、普陀区今年第5位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
警营里的生命承诺
戴灿捐献造血干细胞
时间回溯到2023年6月29日。那时,戴灿正在上海市公安局特警总队接受新警培训。当上海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来到培训基地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宣讲时,这位刚刚踏上从警之路的年轻人毫不犹豫地在志愿捐献登记表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配型成功能够挽救白血病患者的生命,这种延续生命希望的方式深深打动了我。”戴灿回忆道,当时培训即将结束,大家忙着合影留念,她只用了几分钟就完成了登记和咽拭子采集,“没想到这个看似平常的决定,会在两年后开启一段生命奇缘,更未意识到自己将以这种方式挽救一个陌生人的生命。”
展开剩余70%从质疑到坚定
工作中的戴灿
2025年6月19日下午,正在办公室整理案卷的戴灿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初筛通过了,您愿意继续进行高分辨率配型吗?”电话那头传来的消息让这位有着职业敏感的民警一度怀疑是诈骗电话。直到工作人员提及两年前的登记,她才意识到,那个十万分之一的配型奇迹真的降临在自己身上。面对是否同意进行高分辨配型的询问,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么小概率的事情竟然发生在我身上,感觉像中了生命的大奖。”
中华骨髓库的数据显示,非血缘关系间的HLA配型成功率仅为十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一。截至2025年8月,全国登记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已超过362万人,但成功实现捐献的仅有2万余例。每一次配型成功都堪称“生命奇迹”。
为生命而“备战”
戴灿全家合影留念
得知女儿要捐献造血干细胞,戴灿的父母在惊讶之余也给予了她全力支持。作为警察家庭,他们深知这份善举的意义。为了确保女儿以最佳状态完成捐献,父母几乎每天一个电话,督促戴灿严格遵循健康指导,保持良好生活作息,保证饮食清淡健康。而戴灿也开始尝试调整生活习惯。每天下班后,只要时间允许,她都会换上运动装备,在小区或健身房里挥汗如雨。
单位的领导同事们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也纷纷向这位“小同事”表达了支持和关爱。领导特别叮嘱她安心休养,不必担心工作安排。这种来自组织的温暖让戴灿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领导说,这是警察职责的另一种体现,让我不要有任何思想负担。”
巧合的是,就在准备捐献的同时,戴灿收到了母校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8月31日,戴灿赴沈阳报到,9月18日返沪准备捐献,期间的课程和论文她一样没有落下。这位拥有在职民警和在读研究生双重身份的年轻人,用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做“使命必达”。
为生命“出警”
上午9时,采集正式开始。伴随机器的律动声,戴灿的血液在体外循环了一次又一次,干细胞被一点点分离出来。长达近5个小时的采集过程中,戴灿需要保持相对静止的姿势。面对医护人员的关切询问,她总是报以微笑:“跟平时执勤相比,这点不适算不了什么。”在她看来,这次捐献是警察职责的再一次延伸。“警察的使命是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样是在守护生命,只是换了一种方式。”
让爱延续
捐献前夕,戴灿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那位素未谋面的患者通过红十字会转达了感谢:“您的无私,让我有机会陪孩子长大、陪爱人变老、给父母尽孝,原本这些遥不可及之事,都因您的善意变为可能......”她小心翼翼地将信折好,放进贴身口袋:“虽然素未谋面,但我能感受到他对生命的渴望,希望他康复后,能把缺失的美好都补回来。”有些“出警”没有警灯闪烁,没有警笛长鸣,却同样神圣而伟大。
记者:吴锴
编辑:尉澜
发布于:北京市股票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