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9月3日的日子越来越近,一场围绕历史记忆的外交暗战,却早已提前打响。这场风波的引爆点,源自日本外务省在8月24日的一项大规模行动。
他们通过驻外使馆,向覆盖欧亚的超过90个国家发出了一份措辞严厉的“提醒”,这可不是什么普通的照会。日本方面给中国即将举行的阅兵,直接贴上了一个刺眼的标签——“反日活动”。
他们警告各国,如果国家领导人选择出席,那么此举将被东京视为一种明确的“站队反日”行为。这已经不是外交抗议了,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叙事预防性打击”。
试图在国际社会形成观感之前,抢先一步定义事件的性质,把一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纪念,强行扭曲成一场针对日本的政治秀。
问题来了,日本为什么要下这么一招险棋?这种看似高调强硬的策略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盘算?而这场豪赌,又为什么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
日本这套操作,可谓是把“标签化”的战术玩到了极致,其精妙之处在于,一张小小的“反日”标签,却试图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完全不同的场域里,实现截然不同的目标。
时机的选择就很有讲究。8月24日这个时间点,中方的邀请函早已发出,阅兵演练也已结束,各国基本都进入了决策的最后阶段。
此时抛出警告,显然是想给那些还在犹豫的国家施加“最后一刻”的心理压力,逼着他们重新掂量出席的政治成本。
对外,这个标签的作用是极限简化问题。复杂的历史经纬、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全都被压缩成一个简单粗暴的“站队”选择题:你是跟中国站在一起“反日”,还是顾及日本的感受?这种非黑即白的逻辑,意图绑架他国的外交自主权。
对内,这套说辞则成了右翼势力的一剂“强心针”。他们正好可以借此向国内民众渲染一种“中国借历史问题搞对日包围圈”的被迫害叙事,煽动民族情绪,从而为自己修改宪法、扩张军备的议程铺平道路,把外部的纪念活动,巧妙地转化为巩固自身支持率的政治燃料。
这套打法其实并非首次出现。早在2015年,当时的安倍政府就曾私下里劝说东盟和欧盟国家的领导人不要出席阅兵。
但这一次,行动明显升级了,从过去的“私下劝说”变成了外务省统一口径、覆盖九十多国的公开施压,攻击性与冒险性都远胜当年。
然而,这种策略虽然省力,逻辑上却脆弱得不堪一击。人们不禁要问,如果纪念诺曼底登陆不等于“反德”,那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又怎么就成了“反日”?
这种偷换概念的逻辑谬误,明眼人一看便知,也为其最终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日本之所以摆出如此激进的姿态,根本原因在于其内心深处的三重焦虑:对历史叙事失控的恐惧、服务国内政治的迫切需求,以及对“加害者”身份被再次确认的极度抗拒。
首先,是对“历史共识”的恐惧。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其在二战亚洲战场历史叙事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日本方面非常担心,如果全球多国领导人齐聚北京,用出席这一行动本身,就等同于为中国的历史叙事“用脚投票”。
这将形成一种强大的国际历史共识,极大压缩日本长期以来奉行的“模糊侵略、淡化道歉”的话语空间,其次,这种外部操作,本质上是“出口转内销”,服务于国内政治议程。
日本的右翼政客们太需要一个持续存在的“外部威胁”了。他们可以借此转移国内民众对经济、民生等问题的注意力,同时为自身突破和平宪法、大量投资军事力量的野心寻找合法性。
将中国的纪念活动描绘成威胁,是再好用不过的工具,最后,是对“聚光灯”的回避。阅兵仪式上,可能会邀请多国老兵及后代出席。
这些活生生的历史见证者,他们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控诉,必然会将国际社会的目光再次引向那些日本极力想要翻篇的黑暗历史,比如南京大屠杀、教科书篡改等问题。对他们而言,这无异于一场避无可避的“公开处刑”,让其“加害者”的身份被重新聚焦。
然而,东京这份精心盘算的“恐吓信”寄出后,收到的回执却堪称一场大型的外交“滑铁卢”。国际社会用实际行动表明,多数国家拒绝被日本的逻辑绑架,这场“叙事预防战”彻底宣告失败。
数据是最直接的证明。在发出的90份邀请中,最终有超过60份确认最高级别出席。这个数字本身,就是对日本外交劝退最响亮的否定。
不同阵营国家的反应,更是层次分明地展现了日本的孤立。俄罗斯总统普京第一个确认出席,给出了最强有力的支持。
而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等国,也计划派出高规格代表团,显示出区域内国家务实、独立的外交姿态,不愿在中日之间简单选边。
即便是被日本寄予厚望的西方阵营,反应也颇为玩味。大多数欧盟国家对此事的官方口径是“不予置评”,这种姿态翻译过来就是“这事你管不着”,用一种默契的沉默回绝了日本的无理要求。
韩国的反应则更为微妙,其总统虽因国内政治原因不亲自出席,但明确表示会派遣代表,并未如日本所愿那般“婉拒”。
就连原计划中的一次重要外交活动,也成了日本这次“小动作”的直接牺牲品。中方临时将原定的日本外相上川阳子与中国外长王毅的会面,降格为一次“工作晚餐”。
这是一个清晰的信号,表明这种上不得台面的伎俩,不仅无法达成目的,反而会带来实实在在的外交损失。更有甚者,俄罗斯和韩国都曾公开表示,日本的言论正在损害其在东亚地区的信誉。
日本这场外交闹剧的根源,其实很简单:它始终未能像德国那样,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历史。这种长期的回避与扭曲,使其在国际道义上始终处于被动,任何试图操控历史叙事的小聪明,最终都只会反噬自身,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困境。
历史是最好的镜子。1970年,时任西德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区起义纪念碑前那惊世一跪,为德国赢得了整个欧洲的谅解与新生。
2015年,德国总理默克尔应邀出席莫斯科红场阅兵,全世界没有人会认为这是在“反德”,反而视其为对历史和解的尊重。反观日本,至今仍在政治人物参拜靖国神社、派船只进入中国海域等问题上反复挑衅。
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叙事,强调的是战争的正义性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合法性。而日本的“终战日”叙事,则侧重于自身的悲情与淡化战争责任。
9月3日的阅兵,正是这两种截然不同历史叙事的正面交锋。只要日本一天不解决“为何不敢堂堂正正说声对不起”这个根本问题,那么历史的警报声每年都会在这一天响起,而它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空间,也只会因此变得越来越狭窄。
股票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