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战军的老一辈将领中,大家对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位首长的分工都心照不宣。刘帅擅长运筹帷幄,是战场上的智囊,而邓公则是那个一锤定音的人。邓政委平时话不多,但每道命令都像铁板钉钉,说一不二。不过,在这铁一般的纪律中,却有一个特例。
这位将领不仅能让邓政委改变主意,有时甚至让首长不得不让步。他打仗勇猛过人,为人光明磊落,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穷苦百姓。唯一让他抱憾终生的,是没能好好侍奉年迈的母亲。这位传奇人物,就是开国少将尤太忠。
1918年,尤太忠出生在河南信阳一个贫苦农家。从小就给地主家放牛为生。13岁那年,他在放牛时不慎弄丢了一头牛,又饿又冻昏倒在路边。幸亏一位红军炊事班长发现并救了他。这段经历让他认定红军是穷人的救星,从此踏上革命道路。即便后来当上将军,每次见到救命恩人,他都会立正敬礼,这份感恩之心从未改变。
展开剩余71%尤太忠有个活地图的绰号。小时候趴在私塾窗外偷学,竟把《三字经》背得一字不差。打仗时上级的命令,他听一遍就能原原本本传达。抗美援朝时,面对陌生的朝鲜地名,他妻子随便指个地方考他,他都能对答如流。他自己常说:这是被逼出来的本事!打仗可不是儿戏,记错一个字都可能要命!
部下们最熟悉他几个标志性动作:三指捏眉心是在思考战术,这时谁也不敢打扰;压低帽檐表示决心已定;甩帽子是要亲临火线;摸下巴则预示胜利在望。这些动作成了部队的晴雨表。
1947年榆林战役时,16旅首攻受挫。6纵政委杜义德打电话调侃:老尤,你的虎威哪去了?气得他摔帽冲上前线,最终拿下城池,自己却中弹负伤。躺在担架上的他摸着下巴微笑,仿佛受伤是件值得骄傲的事。
早在1943年抗日时期,他就以智勇双全著称。面对日军大扫荡,他带领17团血战整日,夜间又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过包围圈,还端了敌人的补给站。
1947年汝河阻击战更是惊心动魄。为掩护大部队渡河,他率部死守阵地,顶着三面炮火,部队伤亡两千多人。战后邓小平特别表扬他立了大功。
这位铁血将军也有细腻的一面。见北方战士在水田抓鱼,他立即开会强调要爱护庄稼。1955年授衔少将后,1973年去看望复出的邓公,还特意带上中华烟。邓公吸着烟说:好久没抽这么好的烟了。简单一句话,道尽革命情谊。
他耿直的性子也出名。有次拒绝参演歪曲历史的话剧《北上》,哪怕丢官也不妥协。1998年临终前,这位老将军心里装的仍是国家和人民,用一生诠释了对党的忠诚。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