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两汉时期的军事制度,历来都是学者们热议的话题。目前学界普遍认为,部曲制是当时军队组织的重要特征。著名学者李零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汉简性质小议》中提出的伍什队官曲部校军八级编制体系,获得了广泛认可。特别是其中一曲二百人,一部四百人的具体编制规模,更是被广泛引用。不过,也有部分学者持不同见解,认为可能存在五曲一部或部校同级的情况。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这些不同的观点。
首先来看李零提出的七级编制体系。其中前五级伍什队官曲的划分基本没有争议,但曲与部的关系却值得深入探讨。李零在研究中引用了大量史料佐证,尤其是《通典》中二曲为部(四百人,立司马)的记载,明显影响了他的观点。孙闻博在《秦汉军制演变史稿》中也支持这一说法,他引用东汉简牍记载的部队编制约373人,与四百人一部的说法基本吻合。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边塞驻军的编制与中央军制可能有所区别。
关于部与校的关系,李零认为二者是上下级关系,五部组成一校。他引用了上孙家寨简文和《后汉书·百官志》的记载作为依据,认为大将军统领的营就是简文中的校。按照每部400人计算,一校就是2000人。但《通典》记载二部为校,这样一校就只有800人,这与李零的说法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剩余69%另一种观点认为五曲为一部,且部校同级。黄今言在《秦汉军制史论》中采用了这种编制体系。白建钢在《青海木简与汉代军队》中更详细地论证了这一观点。他指出汉代军阵由前、后、左、右、中五个当(即曲)组成,因此一部应该统领五个曲。他还通过《史记》《汉书》等文献证明,部与校其实是同级单位,区别仅在于是否设置校尉一职。根据他的研究,西汉时期一个标准部队约千人左右,正好由五个200人的曲组成。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观点其实并不矛盾。李零的结论主要基于东汉史料,而白建钢的研究则聚焦西汉时期。这说明两汉军制可能经历了演变过程。另外,实际军队规模也存在很大弹性。比如东汉南宫南屯司马仅统率百余人,远低于标准编制;而北军校尉统辖700人,则接近西汉标准。因此,我们在讨论古代军制时,必须结合具体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不能简单套用固定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零.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汉简性质小议.考古,1983(6).
[2]白建钢.青海木简与汉代军队.文博,1986(1).
[3]黄今言.秦汉军制史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4]孙闻博.秦汉军制演变史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